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267:看得破受得了委屈,不与众生计较,是入定的第一个步骤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(前24圣)-18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m0525iwbwu6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
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(前二十四圣) 18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亦不易为众魔所觉知,故所以称为“密迹”;又以其行迹连魔亦不能觉知,故其所以欲破其魔的时候,魔便不易遁形。又,金刚者,坚固不坏,而能破坏一切,此这个是指能破坏一切恶业之障。又,火头金刚之三昧真火,可以焚烧一切众生诸恶业、烦恼、以及魔业、魔障,故为佛之金刚护法,最为称职。

1187页。“我以谛观身心暖触,无碍流通”:“暖触”,即(就是)火大暖热之触。“无碍”,以身中“火大观”之观行成就,故所以能化淫心为道心,转欲火为智火,此智火反而能够焚烧身心烦恼,故此智火今于身心中流动,所至之处,惑业焚烧、焚尽,而令此智火更加盛大,此即密教护摩中所谓之“以烦恼薪投智慧火”,是故此智火所至之处,一切无碍:原来是智慧的,还是智慧,且以三昧力而智慧益进;原来是杂染、烦恼的,都被三昧真火一烧,也变成为三昧真火的一部分!“流通”,流贯通达。以此三昧智火能焚烧一切杂染恶业,故所以得转一切业为纯一之智火,此纯一之智火便得以流贯通达于如来藏性。“诸漏既销”:神光智火既通达藏性,故所以一切诸漏无不销镕。“生大宝焰,登无上觉”:智火既达藏性,故所以现在之智火不但是从五根六识心中出,乃至是从如来藏心中而出,以如来藏之智火,其性纯一、不可思议,故所以得自在化为众宝之焰。此时火焰不但转成众宝之色,且火焰遍于全身,不只是在头部有火而已,因此就有如诸佛如来全身发光一般,全身上下皆是三昧宝焰智火。因此,金刚菩萨即示现成佛,故说“登无上觉”。(附及,依密教而言,乌刍瑟摩明王为释迦如来之化身。)

【义贯】:“乌刍瑟摩”金刚“于如来前,合掌顶礼佛之双足,而白佛言:我常”得以宿命智“先忆久远劫前”,那时我仍身居凡位,“性多贪”淫“欲”。彼时“有佛出世,名曰空王”佛,佛世尊向我开示“说多淫”欲之“人”,于生时及死后,其身心常“成猛火聚”,佛于是依我之根性,而“教我”普“遍观”察自身“百骸四肢”之中,欲心未动时之“诸”本来清“冷”之气,及欲念萌发、起动后之“暖”热之“气”。(由此观察而确实了知淫心如何生起,淫心如何发起暖气,并如何转本来清凉之气为热火,乃至如何焚烧全身,成为一大火聚。)我又依佛所教,收摄心“神”外泄之“光”,转而向“内凝”聚不动,而得正定,复以正定力“化多淫心”之欲火,转“成智慧”之“火”,而成就火光三昧。“从是”之后,“诸佛皆呼召我,名为火头”金刚。“我以火光三昧力故”,断诸结使,证入圆通,示“成阿罗汉”,当下即“心发大愿,诸佛成道”时,“我”愿现“为”金刚“力士,亲伏”众“魔怨”,护佛正法。今“佛问圆通,我以谛观身心”火大之“暖触”,了欲火及其暖触生住异灭之相,以知其性故,从而能转化欲火为智火,是故此神光智火于身心中畅行“无碍、流”贯“通”达如来藏性,“诸漏既”为智火“销”镕,即于遍身“生”起“大宝”智火之“焰”,以第一义火光三昧力,转凡成圣,“登无上觉”地,“斯为第一”最妙圆通法门。

所以其实它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统统证得到第一义大空,统统久修,就是要坚持久修,还有入第一义谛的大空,然后进入三摩地,所有的修行,成就都是依这个为标准。

【诠论】:关于“转欲火为智火”这件事,还须再稍加参究一下:虽然欲火可转为智火,但欲火并非智火,智火也非(不)是欲火;虽然两者皆是火,但是,这二火、火大,此二火大究竟之性是虽然同,但其相与用则大不相同,这是由于其目的、对象以及作用皆大相迳庭故:欲火是心中有一淫念,欲取外之有情(对象),与之行男女根交接之事(作用),从而于其中产生身触,六识复攫取此触以为受用(目的);而所谓欲火即就是在起念、期待、追求、实践、及正在采取此等身触而受用之际,全身所生的热望之火。但是智火却正好相反,它是用强烈的智慧之力,集聚而成有如火炬一般,去烧熔一切烦恼、杂染(作用),如贪欲、瞋恚、愚痴等(对象),以达离系、注意那个“离系”,如鸟出笼叫做离系,离系,所有的都绑不住他!我们被烦恼这个线绑得死死的,“系”就是烦恼,那么,离系就是没有烦恼。达到平等、真如之境(目的)。故,简言之,一个是有害的火,一个是有益的火,欲火与智火最大的差别即在于此;因此切莫说“欲火即是智火”。

问:“那么,‘烦恼即菩提’怎么说?”答:这道理也是一样:那是指烦恼与菩提究竟之性皆同,皆是如来藏所现,其究竟之体虽皆同,但其所现的相与用,却绝然不同;因此,虽十法界皆同一真如,但十法界之六凡四圣、三界六道,还是万象森然,丝毫不会相混相滥:愚夫还是轮转受苦,圣贤还是解脱、受正法乐住。故(所以)除非已有定慧之力,能转烦恼为菩提,否则,对你而言,烦恼还是烦恼,菩提还是菩提;光说“烦恼即菩提”,而以为不用修行,而菩提可得,甚或说:“不用修行,烦恼当下即是菩提”,那是闭着眼睛说瞎话,自欺、自慰、自我陶醉,犹如说食不饱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是故,虽然“烦恼性”究竟而言即“菩提性”,但你还得有那能耐、真正能“转烦恼为菩提”,不是空口说白话,就能得菩提之体、乃至起菩提之用。那么,能转烦恼为菩提的“能耐”到底是什么呢?那就是“定慧力”,而这定慧力是须极勤苦修行才能有的,不是空口说白话,徒讬(托)空言、不须修行即(就)能无中生有的。若不如实知见、如法修行,便极易堕到口头禅、文字禅、野孤禅的境界中去。现在的人多的就是这个,嘴巴谈一谈,对佛的真理完全不能契入。

1191页。烦恼与菩提如是,同样的,欲火与智火亦复如是:除非你能转欲火为智火,否则莫说“欲火即就是智火”,那样即(就)成恶取空邪见。又,为了避免众生不了,而堕入如是邪见(因此以淫欲为佛道!)故以慈悲故、为护如来正法故,即使你真能“转欲火为智火”,也不作如是宣说:“欲火即是智火”,以坏因缘法相,误导众生故。最后,欲火与智火,虽然都是火,但天下有种种无量之火,不要说“所有的火其体、相、用,皆是相同”,此是愚人虚妄之论。(附及,光是人体内之火,依中医而言(来讲),就有非常多种,其性相皆不同,如肺火、肝火、心火、胃火、肾火、脾火、虚火……。更不论外器世界之火了。)所以,问一个问题:世界上什么最大?就是火大,火大。世界什么最大?就是火大,火最大,一发作起来,什么都不管了!对不对?火最大,一发作起来,天公地公都不怕!

19.地大圆通(持地菩萨)。经文:【持地菩萨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,我为比丘,常于一切要路津口,田地险隘,有不如法,妨损车马,我皆平填,或作桥梁,或负沙土。如是勤苦,经无量佛出现于世。或有众生于阛阓处,要人擎物,我先为擎至其所诣(yì前往),放物即行,不取其直。”毘舍浮佛现在世时,世多饥荒,我为负人,无问远近,唯取一钱;或有车牛,被于泥溺,我有神力,为其推轮,拔其苦恼。时国大王延佛设斋。我于尔时,平地待佛,毘舍如来摩顶谓我,‘当平心地,则世界地一切皆平。’我即心开,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,等无差别,微尘自性,不相触摩,乃至刀兵,亦无所触。我于法性悟无生忍,成阿罗汉,回心今入菩萨位中。闻诸如来宣妙莲华,佛知见地,我先证明,而为上首。佛问圆通,我以谛观身、界二尘等无差别,本如来藏,虚妄发尘,尘销智圆,成无上道,斯为第一。”】这一段是持地菩萨。

【注释】:“持地菩萨”:此菩萨之本修因,为先平外地,后依佛教,往内平心,达于心地本皆平等之境,开明心地,故名持地菩萨。“普光如来”:此如来以其身光及智光,普照法界,故名普光佛,为五十三佛之首。“要路津口”:“要路”,来往之要道。“津口”,就是渡口。又,津即(就是)要也,就是水陆交通重要的交会之口,称为津口。“险隘”:危险狭隘之处。“有不如法”:指不如道路的常法,譬如说坡度太陡、太倾斜、弯度太弯了、宽度不够,宽度之大小,路面之高低、起伏,路质软硬等,皆有常法。“或负沙土”:“负”,就是背负。“阛阓”:“阛”,就是市垣,即(就是)城墙;或者作市巷,即(就是)市里的巷道。“阓”,也有念kui,也有念hui,市门,即(就是)城门口。又,阛阓合称,也就是道,或街上之义;或者街上的意思;亦可当市肆,即街上的商店之义。或者街上人多的地方、商店的地方,街上的商店,都可以。

“要人擎物”:“擎”,就是扛、搬。“至其所诣”:“诣”,就是往。到达他所要去的地方。“毘舍浮佛”:过去庄严劫千佛之最后一尊佛。“我为负人”:“负”,就是肩负;“负人”即(就是)脚夫。“无问远近”:“无问”,不论。“延佛设斋”:“延”,就是请。“平地待佛”:以表敬佛之义。此与释尊往昔布发掩泥之事,具同样的意义。“摩顶”:就是为安慰,亦(也就)是加持之义。“当平心地”:义即:欲平大地,当平心地,因为心地是大地之本:外器界之地,为内心地之所造;亦即(也就是),心地为能造,大地为所造;大地为阿赖耶本心上所现之相分,而能现此地相者为阿赖耶之能见分;然此见相二分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显现。是故欲平大地,当平心地,若心地平,则悟一切地,若内若外,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本自如如,无有不平者矣。是故《维摩诘经》云:“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,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

“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,等无差别”:“身微尘”,即内微尘。“造世界”,地大所造之世界。“所有微尘”,即外微尘。“等无差别”,内外地大之微尘,悉皆平等,无有差别。那么,我们在今天来讲,我们今天来讲有二种:我们都是太阳之子、我们都是星辰之子。就是我们这个色身,我们这个色身是从太阳喷发出来,太阳喷发出来,冷却,冷却以后的颗粒微尘,颗粒微尘。所以,所有的星星、月亮、太阳,跟我们色身的元素是一致的,有的有,有的没有。因此我们就晓得,我们人是什么呢?人是太阳之子、人是星辰之子。所以说:我们这个色身从哪里来的?其实就是所有的无尽的缘起,幻化而来的,就是这样子。所以,《楞伽经》告诉我们:我们要观照这个色身碎为微尘,诸法其实空无自性。每一个人如果有这种透视的能力,你一眼就可以看出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因为凡所有相都是微尘、颗粒微尘所构成的,没有真实性。

1196页,“微尘自性,不相触摩”:“微尘自性”,是指内外地大之微尘自性。“触摩”,就是抵触、摩擦。内外微尘(内色、外色)既互相不抵触,即(就)是达到“事事无碍”之境界。“乃至刀兵,亦无所触”:“刀兵”,就是兵器。“触”,就是触伤。因已达,达到事事无碍之境,故甚,所以乃至刀兵(外之地大)砍斫身根(内地大),亦无所伤。如就像禅宗六祖大师延颈,刺客三挥其刃,就是刀,皆如斩影,都像斩影一样,即是类此境界。就是此类的境界了。“悟无生忍”:“无生忍”,即(就是)无生法忍。“忍”,于诸法相,忍可、持心不动,故(所以)称忍。以无上智,照见诸法本不生义,现量知见,而于心忍可不动,故(所以)称为无生法忍。又,“忍”,即(就是)智慧之一种;若智慧已达不动之境,即就称为“忍”,换句话说:不再动摇的智慧,称为“忍”。所以这个“忍”不是忍耐的意思,要稍微注意一下。如果你把这个“忍”解释成忍耐,那就错会佛意了。这个“忍”简单讲就是证量,悟无生的证量,直接简单讲:印可、证量的意思,直接讲就是这样子。此“诸法本不生”之智慧,已经坚固不动,称为无生法忍。证到无生法忍这样的证量。

“闻诸如来宣妙莲华”:“宣”,就是宣说;指诸如来所共宣说者。“妙莲华”,妙莲华之法,系指本经(《大佛顶经》)。以十方一切诸如来,皆共宣说如来藏清净本心之法,此法犹如妙莲华,出于污泥(三界、众生、烦恼境),而不染着(能转染为净,乃本自不染)。故所以此妙莲华即显如来藏性能随缘而现一切染净境界,然其自身却毕竟无染,犹如(就像)莲花。所以,我们画这个佛像,常常画这个莲花,其实那个是表法的,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。“本如来藏,虚妄发尘”: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依众生心循业发现,虚妄显现所发之内外尘。

【义贯】:“持地菩萨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我念往昔,普光如来出现于世,我为比丘,常于一切”重“要”道“路”行人来往必经之“津口”,或,“田地”危“险”狭“隘,有不如”道路常“法”之处,会“妨”碍或“损”折“车马”者,“我皆”高者“平”之,低者“填”之,“或作桥梁,或”背“负沙土”以实之。“如是勤苦”而修平地之行,“经”历了“无量佛出现于世”。你看,又是无量佛。简单讲:他没有修无量佛的福来平地,他也没有办法今天碰到这个佛,要平外地,当平心地,他立刻就证悟了!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你看,经历了无量佛,他生生世世都做这个勤苦的修平地之行,还经历了无量佛出世。可见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、一蹴可成的。“或者是有众生于”城中“阛阓”商店之“处”,须“要人擎”搬“物”品,“我”即“先为擎至其所”欲“诣”之处,“放”下所擎之“物”后我“即”自“行”去,并“不取其”价“直”(就是工钱)。“毘舍浮佛现在世时”,众生共业所感,“世多饥荒”,乞食为难,“我”便作“为负”荷物品之“人,无问远近,唯取一钱”以为工钱作活命之资,没钱没办法活啰!而不多贪。“或有车牛被于泥溺”之中,“我有神力,为其推”动车“轮”,而“拔其苦恼”。那“时国”中之“大王延”请“佛设斋”供,“我于尔时”,整“平地”面,等“待佛”来,“毘舍如来”愍我勤苦平地已久,“摩顶”而“谓我”言:你若欲平大地,“当平心地”,心地若平,“则世界地一切皆平”,以心为一切法本源故。所以,在座诸位!当用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众生,你一定要用平等心,那一切就平,天下太平,一切都平,那当然就是用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众生。所以,你的心要先如大地,平等荷载一切。

“我”一闻佛言“即”自“心开”悟解,“见”自色“身”中地大之“微尘与”外地大所“造世界”其中“所有微尘”,(内外地尘)“等无差别”,亦无高低;内外地大“微尘”之“自性”以无差别故,那这样就没有什么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了。对不对?开悟的人就是:我就是你,你身上的微尘,跟我身上的微尘一模一样;我们这个身上的微尘,跟一棵树的微尘一样;我们身上的微尘,跟太阳的微尘一样;我们身上的微尘,跟无量的星星一样,那么,哪一种不平?所以,站在这个角度,万法都是平等。彼此实“不相”抵“触摩”擦,实乃色色无碍,事事无碍,“乃至”外地大之“刀兵”若加之于内地大之身,“亦无所触”伤。于是“我于”内外地大“法性”本无自性,而“悟无生忍”,示“成阿罗汉,回心今入”于“菩萨”正“位中。闻诸如来”所共“宣”说之“妙莲华”如来藏心地之法,此乃一切如来修证“佛知”佛“见”所依之“地”,一切地性平等,无有高低,不生不灭,“我先”已“证明”,率众依修,“而为上首”。

今“佛问圆通,我以谛观”内根“身”、外器“界二”种地大之微“尘,等无差别”,皆“本如来藏”妙真如性,依众生心循业“虚妄”显现所“发”之内外“尘”,证悟尘相皆如,万法唯心,这一句话什么意思?就是万法没有什么奇特事,统统是微尘。那么这个微尘会引起你心种种的苦恼,或者是能所,其实都是你心的问题,跟微尘没有关系。意思就是:微尘它只是尘,它空无自性,那么,你是不是动什么念头,对这个微尘聚集的假相,你用什么心念?所以,这个叫做万法唯心。意思就是:微尘本无,空无自性,是你定的标准是善是恶、是好是坏,活在二元的对立,能所不断。

所以,万法都是唯心,你一件事情要把它看得很淡,你就解脱!你一件事情把它看得很严重,你就被捆住!简单讲:统统叫做观念。在《楞伽经》里面讲:见了一切相就安了假名,然后引起妄想,这个妄想就万法唯心所造,妄想也是心所造,真如也是心所造啊!所以其实《楞伽经》重点讲的,相分跟见分,其实都是自体分,简单讲:没有一法可以离开心。譬如说一棵树、一朵花,这一棵树如果是中药的人,学中药的人,就说:这棵树是不是含有中药的成分?如果是专门搞茶的,他说:这个树叶能不能泡个茶?这个就是识心分别。如果是科学家来讲的话,这个是树,是怎么样,原由是什么,那都是识心一直分别。如果是植物学家,他就说:哎呀!这种树是来自于哪一国;树的里面所寄生的昆虫是什么,是有益菌、非有益菌这些;这一棵树的性质是什么;春夏秋冬的成长的季节是什么,就开始一直分析……一直分析,一直分析,一直分析,演变了无量无边的学术、学说。

而佛就比较单纯,这些统统叫做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你了解它就好,但是,千万不要执着,因为它空无自性。这一朵花很好,青、黄、赤、白,花很好,很好看,就仅止于此,好看,体性本空,内心无所执着。人家都说:哎呀!这些花插得很漂亮!我们也就随喜说:这些花插得很漂亮。这些花坏了,就说:这些花坏了。就是这样子。这些花很漂亮,空无自性;这些花坏了,本来就会坏了,哪一种花不会烂、不会坏?是不是?所以,对这些起起落落、缘生缘灭的,他变成看得很淡泊。某某人最近又生了一个小宝宝,他也没有任何的喜悦,大悟的人他没有,因为这只是缘起。经过一阵子,某某人已经离开这个世间,死亡,生是概念,死亡还是概念,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生,这个baby爸爸、妈妈没结婚,本来就没有这个小baby了。对不对?就没有生了。说死了,也不是真实的死,业力不灭,你怎么死?对不对?佛叫做二死永亡,只要你业力没有灭,你们死不掉的,你会继续来轮回的!

所以世间人讲说:这个人已经死了!其实没有,无明、业力、烦恼它还存在,他不是真正的死,他因缘具足,他又来转世投胎,继续受苦,继续受苦。有色身就一定要苦;有色身就一定有欲望;有色身就一定要吃饭;要吃饭就一定要读书;要读书就必需要怎么样?竞争啊,有竞争就变成怎么样?能所不断、烦恼不断,就必需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、残酷的现实。结婚以后又要买房子,对不对?买房子,老婆又生产了,家庭的经济又更重大了,它就一层一层一直连锁。所以说:现在的人很富有,其实是很贫穷,抽不出时间听经、抽不出时间闻法。现代人,与其说他很富有,不如说他很贫穷,因为抽不出时间听经闻法。诸“尘销”镕,“智”光“圆”满,而“成无上”觉“道,斯为第一”最妙圆通法门。

【诠论】:持地菩萨修行的经历,很可为我们当今末世的修行人,作为一个借鉴。因为持地菩萨往昔,久远劫中生生世世所修,都是以世间的福业为主。一直到因缘成熟,毗舍浮如来教他要平心地,才开始往内推求熏修。故知所作世间福业不是究竟的,再大的福,像王永庆的福;再大的福,就郭台铭,自己买飞机,买了好像是二辆飞机,这个算世间很有钱的了。若欲求佛法究竟,成就觉道,仍须“返求自身”,返观内照,往内熏修。于外尘境上造作,只是有为有漏的福业,不是究竟。虽然,有人业重、福薄,又缺乏悲心,故(所以)亦(也)可先令修福、积福,兼以触发其利人济众之心,以为其发悲心之前行方便,作为正修行之资粮。当其由于种种勤苦利众之行,而熏发起其济众之慈心,且令恶业消灭、福德增长之后,即应教之以真实究竟之法门,以令其得佛法之真实大利。

当今末法之世,众生普遍障重福薄,有许多人献身于社会福利、救济、乃至种种世间事业,这若是为了消业增福,以为菩提之资,本无可厚非。然而若以福业为究竟,视为学佛最终之目的,则是舍本逐末。我们今天太多了,慈善业特别多,而真正懂佛法的实在少,懂究竟义的佛法,这实在少。所以师父在这个彰化斋僧大会,就讲“第一义谛”,就不管底下听得懂不懂了,也不管它什么三根普被怎么样,就尽力的去一直发挥,听得懂,你的福,听不懂,你的命了。须知福业是有漏的,暂时的、过度的,其本身不是佛法的目的,是属于五乘佛法中的“人乘佛法”(佛所说的“人乘佛法”亦即今人所说的“人间佛教”),须知这只是五乘佛法中最低层次之法的一部分,更非是全体佛法,尤其绝非究竟之法;而今之人欲以此佛海之一滴,视为大海之全体,并欲以之取代整个大海,而众生竞相附和,以为进步时尚,岂不可叹欤?真的是很可叹!

现在的人,动不动自创一宗,还自己创自己的宗,这个也无奈,我们也不能说人家不对,做善事总是好事。他这一段就是感慨,对真的究竟之理实在是不懂,只是修修世间的这些福啊、这些善啊,就把它误认为这个就是佛教的全部,这个就是人间的佛教,是悲哀,看来是有一点善;可是,是三世佛冤,下辈子就忘了这一辈子。所以,还是要从慧,佛所讲的定、慧下手。

20.水大圆通(月光童子)。经文:【月光童子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忆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名为水天。教诸菩萨修习水观,入三摩地。观于身中,水性无夺:初从涕唾,如是穷尽津液精血,大小便利,身中旋复,水性一同。见水身中与世界外,浮幢王刹,诸香水海,等无差别。我于是时初成此观,但见其水,未得无身。当为比丘,室中安禅。我有弟子窥窗观室,唯见清水遍在室中,了无所见。童稚无知,取一瓦砾投于水内,激水作声,顾盼而去。我出定后,顿觉心痛,如舍利弗遭违害鬼。我自思惟:‘今我已得阿罗汉道,久离病缘。云何今日忽生心痛,将无退失?’尔时童子捷来我前,说如上事。我即告言:‘汝更见水,可即开门入此水中,除去瓦砾。’童子奉教,后入定时,还复见水,瓦砾宛然,开门除出。我后出定,身质如初。逢无量佛,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,方得亡身。与十方界诸香水海,性合真空,无二无别。今于如来得童真名,预菩萨会。佛问圆通,我以水性一味流通,得无生忍,圆满菩提,斯为第一。”】

【注释】:“月光童子”:“童子”,是童真入道的菩萨之义,因为彼菩萨,由其愿力所持故,生生世世皆以童真入道,故(所以)称为童子,并非彼菩萨是小孩子。“水天”:水天佛为三十五佛之一,此佛因修水观而得开悟、成就觉道,故所以以本修因为名。“修习水观,入三摩地”:三摩地,梵文(Samadhi)。义为定慧等持,中文又译为三昧。三昧是佛法修行的具体成就,也是诸贤圣断惑证真,成就法身功德的重要“工具”;三昧是佛法修行的具体成就,也是诸贤圣断惑证真,成就法身功德的重要“工具”;若无三摩地,则一切修断、证悟皆不可能,何况欲证圆通,则更加不可能。以此故知欲证圆通,须先入三摩地;入了某种三摩地,以此三摩地之力而证的圆通,即(就)称为某种圆通。如现在所说月光童子入“水观三摩地”,以“水观三摩地”力所证之圆通,即是“水大圆通”。又如乌刍瑟摩明王以“火光三昧”力而证的圆通,即称为“火大圆通”。又如下面观世音菩萨入耳根圆通三摩地,而证“耳根圆通”。其它圆通亦皆如是,皆依其因地之三摩地而得名。又,“观”的梵文是毗婆舍那(Vipasana),此是先以数息等法摄心入定,然后于定中作水观或火观等;或者亦可直接作水等观,从而“由观入定”,亦即(也就是):由观得“止”;其法为:一心修水之观想,心缘一境(即心缘水境),得“心一境性”,得心一境性就是没有能所。因而得定。得定之后,进而在定中观想水大,即是修水观三摩地。水观三摩地成就之后,即(就)能以此三摩地力而证圆通。故所以知道三摩地实是佛法中一切修证的转捩(liè)点或者是决胜点。简单讲:心没有定,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,也没有办法传承佛陀的衣钵。心要有定,而且这个定是必需通达智慧的定。

所以,在座诸位!你能够把世间这些繁琐的事情看开一点,不去烦恼它、不去执着它,慢慢的心就会有定;而这个有定,是假借事相,观照、放下,而如来的藏性的定,他是不分时空的,大悟以后,二六时中都在定,跟行住坐卧没有关系。“观于身中,水性无夺”:“夺”,就是倾夺。身中的水大,其相虽有种种差殊,但其性则一,故不相倾夺,而能共处一身、和合无碍。身中之水大所现相上之差别,例如有清浊之别(譬如说泪水与痰),浓淡之差(譬如说动脉血与静脉血,或口水与鼻涕)、净秽之异(譬如说唾液与屎尿)、流动与凝滞之别(如(像)血液与骨髓)。骨髓在骨头里面,血液会流动,骨髓就很少了,在骨头里面。这些水都在身内,其相虽不同,然而并不会彼此并吞,而能“和平共存”,“各行其道”,各自发挥其功用,互不妨碍,其因即在于:其相虽别,其性则一;相有千般,因缘而现,其性唯一。

“津液精血”:“津”,就是咽下去的口水称为津。“液”就是体液。“精”,就是在骨髓中贮存的人体的精华,称为精,男女皆同,不只限于男性。“身中旋复”:这些水于身中循回往复。如尿或粪便中的水分;尿经由肾脏过滤之后,有些尿液即进入血液中,后经由全身皮肤的毛孔排出时,即称之为汗;因此可知,尿液也是在我们全身中循环的。至于粪便中的水分,则由大肠及十二指肠壁吸收,而进入血液中,因此令粪变得比较固体化。因此可知,粪便之水也是时时刻刻在全身血液中循环的。所以,有科学家说:大小便通顺,那一天心情就很愉快;大小便如果不通顺,心情就不愉快,所以这个健康还是很重要的!

“水性一同”:我观身中水性虽其相之清浊、浓淡、净秽、流滞等各差别不同,但其为水之性,则是一而无二,同而非异。1205页,“见水身中与世界外,浮幢王刹诸香水海,等无差别”:此句之义简言之即:承前所说,不仅照见自身内之水,不论其外相所现有多大的不同,但其水性则都是一同;湿性一样。并进而照见身内种种水及身外种种水,乃至一切世界中无量种种水,都等同一性。“见水身中”,见种种水在此一身之中。“与世界外”,与此娑婆世界外。“浮幢王刹”,《楞严正脉》说:“准《华严经》、华藏海中有大莲华,其莲华中有诸香水,一一香水海为诸佛刹世界之种,华藏世界在香水(海)中,故云‘浮幢王刹’。”这个我们《华严经》有诵过了。须知,这个观法的大小之对比是惊人的!因为此一身中的水分甚少,而华藏世界香水海中的水何其多?!须知,这个观法的大小之对比是惊人的!因为此一身当中的水分很少,而华藏世界香水海中的水何其多!你记得!把这个华藏世界海,简单讲:用现在一句话讲,叫做无量银河系。用现在的观念就是:无量无边的银河系,就这样观念就对了!而华藏世界香水海的水中的水何其多。(华藏香水海之体积比地球的众大海,不知有几兆亿万倍!)以此一身之水,比于彼香水海之水,而见其性是一,实不可思议。又,华藏香水海为佛如来报身(卢舍那佛)功德所成,其香水具无量德,而我等有情众生身中之水,系业报、罪报所成,乃杂染之法,而观此二水,一为(一个是)功德水,一为一个是业报水,而照见其水性无二,亦是三摩地观行不可思议之力。

“初成此观,但见其水,未得无身”:此这个水观刚成就的时候,于三摩地中,虽只见一片是水,但是以仍有水相可得,故所以身之四大虽然皆都是由三摩地观行胜解之力,而转为水,但仍未空水相,故犹执此四大所化的水大之相为我身相。以前是执四大为自身相,现在四大虽皆变成水大,但仍于此水大犹执持不舍;以心执而不舍故,水大之性仍为“有”性,仍为“有”法,故不得证入“水大无自性空”;是故此心转而计执水大为自身相,是故未得无身相;若身相不亡,即是犹有“身见”,其根本原因为由于阿赖耶识中的“相分”未转,故所以犹有身相可得。而“相分”之所以未转、未净,是由于阿赖耶识中的“见分”仍在,以有能见之“见分”,故有所见之“相分”为其所见。能所还是不断,而所谓“见分”及“相分”,即是阿赖耶识中的无始无明习气之种子。以此种子习气未转依,故所以不能“转舍”有漏的四大粗身,而“转得”无漏之妙色身,是故仍计执有粗水大之身。

“惟见清水”:观行者入三摩地,观行胜解成就,观水则现水,此水即(就)称为“定果色”,换句话说:成就圣果的人,心里可以观想什么,它就会现什么东西现前,这个叫做定果色,由定力所引发出来、观想出来的东西;那我们一般没办法。「亦即定果所现之色」。这是必需要证圣果才有办法。是“法处所摄色”的一种。法处就是由意念、意识所接触的地方,法处所摄色,意思就是:跟外境没关系,纯粹是由心所观行出来的、产生的,观水则现水,观火则现火,观水果就现水果,观面包就现面包,真好,都不会肚子饿!这定果色,若观行力浅的,则只有自己看得见,若观行力深的,则亦能令他人见。例如乌刍瑟摩的火光三昧也是可令他人看得到的。

1207页,“取一瓦砾投于水内,激水作声”:这可能是孩子调皮,只认为好玩而作,或是想看看那水是真的水、还是假的水。不过幸亏他只是拿一块瓦砾投在水中而已,万一他为了好意,觉得师父房中都是水,这怎么成,于是拿了水桶、水瓢,把水给舀出去,那就惨了!可见修行必须要有人护持,才不会出乱子。“舍利弗遭违害鬼”:舍利弗曾在耆阇崛山,入定之时,有两个鬼从空中过,这两个鬼都是恶鬼,而且都是大力鬼,一个名叫做违害,一名叫做复害。违害告诉复害说:我想用拳打这沙门来试试。复害劝他说:不要这样。违害不听他劝,复害走了以后,违害鬼就用拳头打了舍利弗的头。舍利弗出定后忽然觉得头痛,就跟世尊说:我一向身体很好,为什么现在头会痛?世尊告诉他说:有大力鬼用拳头打你的头,那鬼的力气很大,如果打须弥山,须弥山都要裂成两半;你若没有定力所持,吃他打一拳,全身皆成粉碎。这鬼因为打你,现已受报,身堕在阿鼻地狱中受苦了。这个圣人还是不能碰、不能批评、不能骂的。

“将无退失”:“将无”,就是岂无,岂非。“退失”,就是退失道果。“瓦砾宛然”:“宛然”,就是状貌可见,清楚之义。1208页,“身质如初”:“质”,就是体,或者状况。“身质”,身体状况。“逢无量佛”:之后又过了无量劫,我值遇了无量尊佛。“山海自在通王如来”:这尊佛也是由于修水大圆通,而成无上觉的。“方得身亡”:月光童子直到此佛出现时,才能照破执水为身的“身见”,从而破除阿赖耶识中无始无明的见、相二分,习气种子,因而转舍粗陋的四大之身。

所以,在座诸位!你这个色身,你这个色身,受到种种的苦,病苦也好、人家攻击你也好,乃至你受伤也好,统统好,记得!这个相不是真实的,心不要觉得不自在,不自在的话,你的灵性就没办法超脱,就是一定要彻底看破这个色身,彻底看破这个色身,把这个色身了解,一定要丢掉的。就像穿了我们那个鞋子,穿久了会破、会烂、会发恶臭;我们这个色身,有一天要弃之如敝屣,一样的。所以今天,今生今世你这个色身,如果有遭受到病苦也好、委屈也好,乃至于说一些……。。譬如说人家无缘无故的去擦伤你、撞破你,只要你能忍的,你就统统把它看开;如果因为这个色身而动念,那么你的见、相二分就是能所不断,不断。

所以,简单讲:看得破、受得了委屈,是入定的第一个步骤,你要入定,你一定要看得破,要受得了委屈,不与众生计较。譬如说:这个摩托车,二个擦撞了,这个世间人就差不多怎么样……。二个人就在马路上吵起来了!那么,摩托车相撞了,你第一个观念就是说:喔!还好没有死,双脚还好,没有残废,还可以留下来,好好的为佛教做一番供养,可以好好做一点义工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。只要我的双手双脚没断,这些擦伤怎么样子,慢慢的去处理,何况还有保险公司呢!对不对?你的心里就知道了,慢慢的慢慢的平息了。有这个正确的观念以后,你这一辈子碰到的这一些不必要的困扰,就会几乎减低了、减少了一半。因为众生会为一件小事,就会吵到不可开交,甚至会闹出人命,要相信师父的话,多看看报告新闻你就知道,只是一点小事情,就会闹出人命!那我们现在知道了,见、相二分,这个都是阿赖耶识影现出来的,如果我们想要入定,或者想要了生死,或者想要让这个灵性得到解脱,就不能跟众生太多的计较。

“与十方界诸香水海,性合真空,无二无别”:水大之身,若诸识不执,即离于遍计所执性;若法离于遍计所执性,当体即是圆成实性,故所以此这个“水身”一离遍计,当下即转为圆成实自性,诸位!只要那个“离”,就是放下,对相不作识心分别,了解当体即空,不落入能所、不落善恶、不落有无、不落断常,统统不落入,不着一物。所以,只要一离遍计所执,当下,注意那个当下,就转为圆成实自性。所以,在假相上一直打转,简单讲:这个遍计所执性,普遍的计度是没有办法摆脱的。「故其性与诸香水海之性,皆合于如来藏之真空:真空实不空,真空亦非有,离于有无。」“预菩萨会”:“预”,就是参与。“我以水性一味流通”:我以观内外、大小之水性,悟其性皆本如来藏性,皆同一味,无有差别,故所以一切水性本自流通无滞无碍。我心于法亦如是流通、无滞无碍,得大自在。

【义贯】:“月光童子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我忆往昔恒河沙劫”:彼时“有佛出世名为水天”佛。彼佛如来“教”授“诸菩萨修习水观”,以此而“入”水观“三摩地。观于”自“身中”,各种“水”之“性”并“无”互倾“夺”吞并、或排挤之相:最“初从”鼻“涕、唾”液等开始观起,“如是穷尽津、液、精、血、大小便利”等所有诸水,皆于此一“身中”回“旋”往“复”流通不息,其相不一(有清浊、浓淡、净秽、流滞等种种差别),然其“水性”则“一同”,以其性同一故,诸水和合互通、互变而不相侵、相夺。如是照“见”种种“水”在此一“身”之“中、与”远在此娑婆“世界外”,华藏世界海中“浮”于海中如高“幢”之法“王刹”土,其间之“诸香水海”之水性,“等无差别”。

“我于是时”才“初成此观”行,于三摩地中“但见其水”,不见其它内外四大,故以水为身,仍“未得”全“无身”相之见;以仍有水相可得,故执水大为我自身相。“当”时我“为比丘”,于静“室中安”座修习“禅”观。那时“我有”一“弟子,窥窗观室,唯见清水遍在室中”,其它“了无所见”。此弟子由于“童稚无知”(不知那水是我入水观三摩地之所现),而“取一瓦砾投于水内”,瓦砾“激水作声”,他“顾盼”(就是看了一看)用我们现代人就是瞄一下,不在意的瞄一下,没什么事发生。就顾盼“而去。我出定后,顿觉心痛”,正“如舍利弗”于定中“遭”名叫“违害”的大力恶“鬼”打头,出定后头痛一样。“我自思惟:今我已得阿罗汉道”,已超生死,而“久离”诸“病”之“缘,云何今日忽生心痛?将无退实”道果?“尔时”那“童子”迅“捷来”至“我前”,对我“说如上”所见、所为之“事。我即告言”:下次“汝更见”室中有“水,可即开门入”于“此水中,除去”先前你所投的那片“瓦砾。童子奉”我之“教,后”我“入定时”,他又来,“还复见”满室中之“水”,且水中“瓦砾宛然”可见,童子果然“开门”进来,“除”去瓦砾后“出”去。“我后出定,身”之体“质”即复“如初”无恙。之后我得“逢无量佛,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”出兴于世时,我“方得”销“亡”所执水大之“身”见,而得谛观此水身“与十方”世“界”之“诸香水海”之水,其“性”皆“合”于如来藏性之“真空”妙有之性,因而通达内身与外身,内水与外水,观察了知藏性与水性“无二无别。今于如来”所,“得童真”之“名”,而参“预菩萨”之“会”。今“佛问圆通,我以”水观而观内外“水性”,皆本如来藏性“一味”无别“流通”无碍,悟水无内外,故水性空寂不动,本自不生,“得”证“无生”法“忍”,证得圆通。诸菩萨若欲“圆满菩提,斯为第一”最妙圆通法门。

今天我们上课就上到这个地方。现在五点二十三分了,因为我们第十一套到1242页,所以明天有大概三十几页,明天就会诵楞严咒,然后再来就是念药师佛,再来就念观世音菩萨灵感歌,唱观世音菩萨灵感歌。因为下个礼拜开始就要耳根圆通了,那么明天,二个钟头以内,就会把这个第十一套结束。因为不能再讲下去,这讲下去的时候,要做这个带子没办法做,没办法做,变成说下半个钟头四点二十开始,剩下一个钟头,那就没办法做,这带子一定要切掉,到一个段落。所以,明天变成说,我们变成上半节课把它结束,然后休息二十分钟;不能走,大家一定要好好的诵诵楞严咒,再来念念药师佛。那么,因为下一章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,所以我们唱唱“灵感观世音”,让大家先有一个概念。所以下星期,记得!《楞严经讲义》的下册,下星期,下星期也是上二天的课,上二天的课,上耳根圆通,娑婆世界: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,《楞严经》最重要最重要的,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,就是适合我们娑婆世界修的。所以,耳根圆通章非常的长,耳根圆通章后面,文殊偈颂,释迦牟尼佛叫文殊师利菩萨来选修行的根,到最后就选择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。单单这个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跟文殊偈颂来选这个根,就有120页,《楞严经讲义》就讲了120个page,《楞严经》才1583,,《楞严经讲义》才1583页,这个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,高达120页,120页,它的篇幅几乎占了整部《楞严经》的十分之一,非常重要的耳根圆通,而且适合娑婆世界来修。那么今天我们就最后做一个回向,回向以后,明天就记得,明天你们只要带这一本来就好,上册的,明天带上册的《义贯》来就好。那下个礼拜、下星期,一定要带《楞严经讲义》下册的,还有《义贯》上册的。不要带错了,各位父老、兄弟姊妹,下星期不要带错了。

请合掌!愿以此功德,(师父开始单独念:)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一齐念: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243链接(未完)

楞严经讲解241:道理知道叫见惑,知道做不到是思惑,要契入就要断思惑(习气)

楞严经讲解242:无始来没有一尊佛是只修一两个法门而成佛的

楞严经讲解243:真的下功夫,就一定要把无量劫来的习气当作是你的敌人

楞严经讲解244:人死时根尘俱舍,而闻性仍是继续再作用下去,助念多么重要

楞严经讲解245:你所有的根尘在运作你的行住坐卧(包括起心动念)都是多余的

楞严经讲解246:期望了未来就会失去现在;掌握现在才有未来

楞严经讲解247:今天在座诸位听楞严经,栽培的统统是下无漏的种子

楞严经讲解248:生活在二元对立的观念里面,你的苦就永远没有尽头

楞严经讲解249:还有不满别人、有攻击别人的心态,就表示你的心没有自我降伏

楞严经讲解250:因为根器、时空不一样,佛所讲的法都有差别

楞严经讲解251:活着的时候多做一点善事,以免临终后悔

楞严经讲解252:弹指就是一念,一念就是百劫,没有时间长短的

楞严经讲解253:没有能耐、能力来分辩正邪,你才执着某一种角度认为叫做对

楞严经讲解254:学佛不必多,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,你这辈子就快活

楞严经讲解255:修楞严大定的首先就一定要断淫,淫为坏定之冤贼

楞严经讲解256:今天的台风、飓风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感,无明力的共业所感的世间

楞严经讲解257:生命只是一种责任,该完成的责任你要完成

楞严经讲解258:一念南无阿弥陀佛,所有的贪、嗔恨、愚痴心统统断尽;这是真念佛人

楞严经讲解259:佛有交代,不管什么再来人一经认出身分,就必需入涅槃

楞严经讲解260:真修行就是你的个性真的改变了,没有任何情绪,一心都是佛号

楞严经讲解261:你下手处心无分别,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就入佛的正见

楞严经讲解262:记住修行不要左顾右盼,要直接就往极乐世界冲

楞严经讲解263:当今末法钝根障重之人即使作错了事,都说他不得骂他不得

楞严经讲解264:把所有功德变成一百分来讲,只要闭上嘴巴不再造口业就得了四十分

楞严经讲解265:把生命回归单纯的人就接近真理,能约束身口意依教奉行就是真的佛弟子

楞严经讲解266:多淫是会令人欲火焚身,令人于生时为迷愚之人,死后就堕焚烧地狱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一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净空法师《法华经大意》目录01-66(全)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-287目录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-23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(全)

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-18目录(全)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243链接(未完)

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魔王波旬(第六天魔王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